近来,《花房姑娘》、《思凡》、《驿站桃花》等由青年创作者呈现的戏剧作品大量涌现,引起了人们对戏剧新生代的关注。面对他们撩人的鲜活气息,欣喜、快慰与担忧携手而至。
从年龄上看,这批年轻人多是“文革”以后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他们既有传统的文化艺术底子,又受到国外前卫艺术思想的影响,有着挑战传统的强烈欲望,在他们的作品中,渗透着新一代人对戏剧、对艺术、对生活的思考。
无论是《思凡》还是《驿站桃花》,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他们为丰富戏剧内涵所进行的思索与付出的努力。他们是幸运的,比起前辈们只能在国家剧院支持下搞艺术,市场机制的形成,使他们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思索与构想付诸实践;他们也是不幸的,当今社会电影电视的发达,不仅抢走了大批观众,也削弱了戏剧创作队伍的力量。正因了环境的改变,如何将人们再聚回到戏剧的大旗之下,成为年轻一代进行戏剧探索的动力。
被青年人尊为戏剧探索者的林兆华导演说:“中国的戏剧观众欣赏口味单一,这是长期以来戏剧创作单一造成的。现在这批年轻人有可能能改变这种状况,未来寄托在他们身上,但就怕他们会耐不住寂寞,太浮躁。”
戏剧的发展需要年轻的一代,而年轻一代的成长与成熟更需要前辈们的关注。青年人有的是热情,有闯劲。孟京辉此次导演的《思凡》全部由年轻人担纲,他说:“尝试,对年轻人有着无比的诱惑力,他们投入的巨大热情,让我感觉到《思凡》的每句台词、每段故事、每处场景,甚至每一瞬表情都将让观众印象深刻。”但他们缺少阅历,也缺少社会历练带来的自信。《驿站桃花》的导演、青年艺术家田沁鑫说:“我们这代人比不了上一代,比不了他们迎来了新中国,又经历了‘文革’的磨炼,老一辈人总说我们苍白。比不了下一代,他们很能独立思考,也不再崇拜。而我们心里还想有一种崇拜,还希望有先生能教给我们什么。这一次,我用了一些我看到的西方好的东西,但没有先生教我,没有理论指导。如果要说我用得不对,不好,也只能对不起了,我只能做到这一步。”
现在的情势应该说不能太乐观。现有的几部探索性戏剧都还未有自己的独创思想,还只是在将一些新思想“拿”了过来,作品中也少有可圈可点的东西。导演田沁鑫说:“我们是在想着发展戏剧,但我们也确像先生们所说的,还浮躁着,还想着挣钱,还想着要融入滚滚的商业大潮。如果说真的要有所建树的话,那就是我们还要挑战自己,要尽可能建立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另外,中国戏剧传统中好的东西不能丢。”
现在的文化市场已渐渐形成,一台戏剧有没有观众就意味着它有没有资金,有没有效益。如今的这批青年导演的作品,观众多为年轻人。而作为观众,青年群体不但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将是未来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现在青年的艺术取向,将直接决定着若干年后社会的精神状态。故而北京电影学院周传基教授说:“为培养高素质观众群,征服青年观众是今天中国电影必须完成好的任务。”其实这不光针对电影界,就整个文化事业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林兆华导演也说:“现在在商业操作下,虽然好作品不多,但总比过去单一的戏剧品种要好。我们的戏剧观众一直习惯去看故事,对一些无情节的哲理性戏剧不欢迎,但像孟京辉他们这样的戏,也吸引了一批知识分子。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培养观众,让观众尝试另一种戏剧风格,这也是为戏剧探索创造良好的环境。”